苍穹之下共呼吸 ——武汉抗疫战中的呼吸治疗师
2020-04-03 11:09:19          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 | 编辑:皮宇 |          浏览量:2546

苍穹之下共呼吸

——武汉抗疫战中的呼吸治疗师

王丽君

1.

下午4点的阳光透过云层,给武汉的天空渲染上一层暖色。晚班途中的湖南湘雅三医院呼吸治疗师向林军,不由得在大巴上举起了手机。

或者,对于一车逆行的人,阳光也为之感动而温柔以待。

这一天是2月19日。上午11点,他在微信群看到护理队长钟竹青发出的消息,他们科室负责的患者首批有2人出院。

来武汉12天了,既快又慢的12天,既紧张忙碌又心情沉重的12天!

现在,仿佛在茫茫沙漠中喝到了第一口水,些许的甘甜让他和他们充满信心。

49座的大巴,隔开坐着15个队友。他侧脸看看他们,想和他们分享这一份心情,可是都戴着口罩,谁能看到他发自内心的笑?但他相信,他们的心情与他一样。

想起第一次到达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时,夜色四合,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几个大字在霓虹灯光中闪亮。同济同济,同舟共济。危难之时,湘雅与同济的医务人员走到了一起,与全国医疗团队同舟共济。

那天科室第一次收入病人,不是没有困难的。设备耗材不够,呼吸治疗师严重短缺等等,而现在通过努力,基本的设备逐步配备,呼吸治疗师从6名增加到12名……

12天来,这个队伍的成员一直在抱团进行这场史无前例的战“疫”。

2003年SARS病毒肆意蔓延时,医护人员作为中流砥柱,其中的呼吸治疗师功不可没。此后在许多心肺患者的治疗和康复中,呼吸治疗师依然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。去年12月,国家对呼吸治疗师进行了职业认定。附三医院目前共有16名呼吸治疗师,在长沙也面临抗击疫情的时刻,他们却派出了7名驰援湖北武汉。队长李伟还是附三负责培训队伍的老师,向林军是队伍中的一员。

(上图:武汉,晚班途中的向林军在大巴上用手机拍下了这张温暖美丽的夕阳图。 通讯员 摄)

2.

早春二月,乍暖还寒。危重病区35床的病情也如这天气。

“我,我想吃饭。”这天,50多岁的女患者正在上无创呼吸机,声音微弱。站在床边守护的向林军却听清了,忙给她打开饭菜盒。

可她小歇了一会儿又说:“我,实在没力气。”

记得她是2月10日凌晨2点入病房的,那天是临时开设的科室第一次收治病人。现在是13日,她已经3天没吃饭了。

“我喂你吃吧。”向林军给她取下呼吸机说。

这天是武汉封城的第20天。她是一个新冠病毒感染的危重病者。

谁都知道,此时病人的呼吸中携带病毒,而吃饭时不能戴口罩。给她喂饭,距离过近,尽管身着防护服,戴着口罩和护目镜,但感染的风险亦会加大。

令人头痛的是,取下无创呼吸机后,她还咳了几声。

向林军把她扶起身来,开始喂饭了。病人得不断加强营养,才能自己挺过这一劫难。

“不着急,慢慢吃。”向林军先用勺子给她递上一小口蛋羹,看她吃得不错,又夹给她一个肉丸,再给她一小夹蔬菜。确实太想吃饭了,她吃得很好。向林军的心却不轻松。

吃了几口后,她便又忍不住咳起嗽来。新冠病毒主要是通过唾液和飞沫传染人,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在袭击着不同人群,与此类病人同一空间都意味着极大的危险。训练有素的呼吸治疗师迅速深呼吸后,离她更近一点。在弯腰喂饭时,他憋住了气。趁她咀嚼下咽时,他直起身子,稍稍往后退时,又呼上一口。一小会儿,吃了几口的她竟持续咳嗽,这时向林军却憋不住了,急中生智,他忙转过身背对着那些唾液飞沫。等她不咳了,他又转过来,继续喂她吃饭。

一份饭终于吃完了,全身被防护服包裹的向林军大汗淋漓。不过看到她精神好了些,他心里挺安慰的。给她摇床,将体位转成45度,继续上无创呼吸机。他丝毫不敢懈怠。

(上图:向林军与同事们在武汉同济医院中法院区B7西病房。通讯员 摄)

3.

2月17日6时,向林军与主管医生、湘雅三医院的呼吸科副主任刘纯守在29床饶先生旁,眼睛丝毫不敢离开病人和监护设备。饶先生此时呼吸频率上升至每分钟40次以上,血氧饱和度波动在90%-93%,动脉血氧分压低于60mmHg,呼吸氧合指数低于100……

“给您上无创呼吸机,这样可以更好地帮助您呼吸。”林向军说。

“不不不,我不上,难受。”饶先生连连摇头。这时的他很焦虑,不愿配合。

向林军只好另择措施。除了无创呼吸机,能最大限度帮到他的,自然就只有经鼻高流量氧疗了。向林军果断加大患者呼吸支持力度,上调氧浓度70%和流速。

“现在舒服些了。”不一会儿,饶先生说。刘纯在一边指导他呼吸:“加油!你现在要有意识调节呼吸节奏,尽量缓慢一点,不要着急。”饶先生在她的指导下,一呼一吸,向林军则找机会协助他进食。

“像您这种情况,是可以治好的,但一定要配合呼吸。”刘纯继续给他打气,告诉他要点。

“现在好多了。”40分种后,饶先生的呼吸更加舒服。70分钟,氧饱和度温度达到93%以上,但是2个小时后,他的呼吸又达25-31次/分钟……如此反复,4小时后,血氧饱和度终于能维持到96%以上,呼吸也慢慢减了下来。6小时后,复查动脉血气中动脉氧分压上升至125mmHg,接班的王潇老师与医生沟通后着手下调呼吸支持参数。经过持续的呼吸支持、体位干预、药物治疗以及潜在并发症防治,饶先生终于在19日上午脱离高流量氧疗。

死与生竟在一呼一吸间!

截止到20日,向林军所在的科室累计有4位病情类似饶先生的患者已经成功脱离无创、高流量辅助通气,改为普通吸氧。21日,有4例患者顺利出院。23日,又有3名出院。在这次武汉抗疫、特别是对危重病人的治疗中,呼吸治疗师发挥了独特的作用,做出了重大的贡献。呼吸治疗师这种专业医师也进一步受到人们的关注。


责编:皮宇

来源:攸县融媒体中心

攸县新闻
成长ABC
攸视频
直播视频
我要报料

  下载APP